时间:319/365

我们知道课本中读到苏轼的诗文,教材对苏轼的介绍都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公”。可苏轼这个谥号不是他死后皇帝就赐给他的,对他一生给予肯定,而是他死后过了十几年,到了南宋高宗皇帝,对他大加赞赏钦佩才赐给他,并颁圣旨对他一生给予高度中肯的评价。

苏东坡半生官场生涯极不得志,颠沛流离,多次贬谪,从礼部尚书直至南谪儋州,横跨北宋大半疆域,愈贬愈远。这也使得苏东坡不得不把对生命的热爱与无奈更多地寄情于山水,寄情于诗词书画。

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论定”。苏东坡也逃不开这个命运。

苏东坡极富于才情,会试考中第二名,中榜眼,与他弟弟苏辙都高中进士。当时仁宗皇帝还高兴的对皇后说:“我今日为子孙选拔了两名宰相之材。”苏轼的人生可以说是高开,拿得一手好牌。可他的人生却没有按预期的那样平步青云,大展才华,进入朝廷中枢成为宰相,而是断停,滑铁户式的低走,还被越贬越远,最终没有回到朝廷。

探究其根源是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苏轼却在地方看到青苗法的诸多不利之处,所以极力反对,苏东坡反对是为了富民。王安石变法罢免了许多贤臣,任用了一大批奸佞小人。

正直爱民,又有些锐气、咄咄逼人的苏东坡给皇帝上八千多字的谏皇帝书,措辞激烈,不留情面,这份谏书石沉大海,没有反应,苏东坡却为他年轻、鲁莽、不知迂回付出了沉重代价,断送了大好前程。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〇三六年),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〇一年)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研究苏东坡的一生,同时也就是研究宋朝因朋党之争而衰微,终于导致国力耗竭、小人当政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是苏东坡生活的大环境,皇帝的更替,他无力改变,小人当政导致北宋日益衰微,他也无法凭一人之力扭转乾坤,甚至改变不了被党争倾轧,一贬再贬的命运。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每贬一地,都极力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有品质一些。

用林语堂的话说,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极其热爱生活,这也是他一生命途坎坎坷坷,他却活得恣意潇洒。“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仕途的诗意,成就了他文途得意。

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地位达到巅峰。到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〇年),赐他谥号文忠公,又赐太师官阶(宋史中说是米高宗所封——编者注)。皇帝对他的天才的褒扬,至今


中央空调型号和匹数怎么看(一篇详细的指南)
sleep键在哪里(按到sleep怎么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