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條目:耶路撒冷歷史

史前時代

編輯

考古發現顯示,今天的耶路撒冷的開發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四千年[27]。

關於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阿馬爾奈文書[28][29]。

定名耶路撒冷

編輯

大約在西元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以色列人經基訓泉水道,攻破耶布斯人的城堡並奪取該城,向南擴建城市並定都於此,更改成今天的名稱「Yerushalayim」(耶路撒冷)[30][31][32]。大衛王在此統治33年,他將約櫃遷到耶路撒冷並為約櫃建立會幕,還想進一步建造聖殿,卻被耶和華的先知拿單所阻止[33]。

第一聖殿時期

編輯

古耶路撒冷城牆之建築遺跡

大衛城

大衛的統治結束於前970年,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達四十年[34]。在《聖經·列王紀上》第五章至第六章記載,所羅門在即位後第四年開始,花費十年時間在城內建造第一聖殿。所羅門聖殿所在的地方是最後確知的約櫃所在的地方,後來在猶太人歷史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對基督教也很重要)[35],也是猶太人崇拜的焦點。這座聖殿採用來自推羅的岩石及香柏建造,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禮拜地,並取代其他地方的祭壇。到「第一聖殿期」末,這座聖殿成為全國唯一的宗教場所和朝聖的中心。

第一聖殿復原圖

此後的400年(直到前586年所羅門聖殿被毀)被稱為第一聖殿時期[36],這一時期開始於所羅門去世(前930年),北方10個支派分裂出去,成立以色列王國。在大衛和所羅門後裔的統治下,耶路撒冷仍然是南方猶大王國的京城,長達300多年[37]。前722年,新亞述帝國征服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前607年,新巴比倫帝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輕的國王約雅斤和大多數貴族均被擄到巴比倫囚禁。在西底家的領導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倫的占領,前588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大軍圍攻耶路撒冷。18個月後,巴比倫軍隊占領並摧毀這座城市,城牆被毀,聖殿被焚,聖殿中大批的金銀器皿則被帶到巴比倫[37]。尼布甲尼撒俘獲西底家,在他眼前殺了他的眾子,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鏈鎖著帶到巴比倫[38]。

第二聖殿時期

編輯

前538年,巴比倫之囚70年後,波斯第一帝國居魯士大帝消滅新巴比倫帝國,為了安撫龐大的波斯帝國統治下的民族,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太地重建耶路撒冷聖殿,聖殿重建工程在前515年3月(大流士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聖殿被毀70年後完成[39]。接著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牆,使城市又恢復繁榮[40][41][42]。此後600年間,猶太地先後是波斯帝國、希臘馬其頓帝國、希臘托勒密埃及、希臘塞琉古帝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一個省份,耶路撒冷則是猶太省的首府。猶太地曾一度從塞琉古帝國手中獨立(哈斯蒙尼王朝,不久便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附屬國,其後前37年親羅馬的希律王朝推翻哈斯蒙尼王室)。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進行統治,大希律王在位時擴建了聖殿[34],他於西元前4年去世。西元6年管治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分封王希律·阿基勞斯被羅馬人罷免,猶太地直接歸屬羅馬帝國統治,和其他羅馬帝國佔領地一樣,設行省和總督管理[43]。西元33年,耶穌在時任羅馬駐猶太的羅馬總督彼拉多任內被釘十字架。

耶路撒冷復古模型

西元66年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爆發,西元70年,羅馬皇帝維斯帕先派提多(後來的羅馬皇帝)將軍率領的羅馬大軍再次圍困耶路撒冷達4個月25天之久,羅馬軍隊利用先進的裝備和攻城設施系統地拆除城牆,入城後拆毀了聖殿(只剩下部分牆基,即西牆),親羅馬的希律王朝亦滅亡,羅馬不再使用猶太王室去討好猶太人,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由於正值猶太人的一個大型節日,城內糧食很快消耗殆盡,甚至出現人食人的現象,圍困之間慘不忍睹,有大約110萬人喪生,97000猶太人被俘虜,很多被賣到埃及成為奴隸。到大約西元130年耶路撒冷沒有人居住,之後羅馬皇帝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城,但是作為懲罰措施,下令在希伯來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新巴比倫王國和羅馬帝國兩次攻陷的周年記念日(恰巧是同一日),將耶路撒冷徹底剷平,在原址新建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聖殿山上另建羅馬神廟;同時將猶太人趕出這一地區,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1818年間(130~1948),猶太人不准進入耶路撒冷,從此流浪各地,直到1948年以色列獨立為止。

古典時代晚期

編輯

此後的5個世紀中,該市一直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君士坦丁一世控制該市期間,耶路撒冷變成一個天主教中心,建造聖墓教堂。羅馬帝國分裂後由東羅馬帝國管治。當時,雖然仍然禁止猶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們已經開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來到西牆前哭泣[44]。425年,加利利的猶太人向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的妻子艾莉婭·歐多琪亞皇后請願,希望猶太人能在第二聖殿遺址旁(西牆)祈禱。皇后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猶太人終於得到官方的允許,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定居。[45]

614年開始,因為波斯薩珊王朝和東羅馬帝國戰爭,安條克、包括耶路撒冷和周邊地區多次因此易主。638年,阿拉伯帝國從波斯手中占領聖地耶路撒冷並消滅了波斯薩珊王朝。在691年,阿拉伯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在登霄石,即聖殿山聖殿的原址上建造岩石圓頂[46]。傳說在這個地方亞伯拉罕準備以他的兒子作奉獻祭,《聖經》上記載他奉獻的是小兒子以撒(又譯「依撒格」、「易司哈格」),穆斯林認為他奉獻的是大兒子以實瑪利(又譯「依市瑪耳」、「易司馬儀」)。三個世紀後他們又在這裡建造阿克薩清真寺。在穆斯林統治初期,在宗教上比較寬容,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在繳納人頭稅後,可以獲得自治權[47]。但1010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哈基姆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中世紀時期

編輯

第一次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

1071年塞爾柱帝國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大勝拜占庭,兩年後(一說五年後)再從法蒂瑪王朝手中奪得耶路撒冷,於是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歐洲號召十字軍為基督徒奪回聖城。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包圍了耶路撒冷,一個多月後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佔。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並在這裡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穆斯林不准入城。1173年,一個來到耶路撒冷的人寫到,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滿了東正教教徒、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喬治亞人,只有200名猶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

1187年,埃及穆斯林蘇丹薩拉丁又重新占領耶路撒冷[48]。12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城牆銷毀。

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組織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通過與埃及簽定條約,重新得到耶路撒冷。1239年,他開始重建城牆,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1243年,基督徒再次占領耶路撒冷,又重建城牆。

1244年,被蒙古帝國亡國的花剌子模王朝在逃亡途中占領耶路撒冷[49],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驅逐。1248年—1254年,教宗依諾增爵四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但無法奪回耶路撒冷。

1253年,蒙古第三次西征,擊破多個伊斯蘭國家,1260年,蒙古軍入侵巴勒斯坦,消滅阿尤布王朝,到達加薩,而一些歷史學者認為蒙古人的侵掠延伸至耶路撒冷城內,另一些人認為該城未有被攻下,甚至沒有被圍城。後來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在阿音札魯特戰役中擊敗西征殘餘的蒙古軍並奪取耶路撒冷,該城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1291年耶路撒冷王國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卡城被馬木留克人攻陷,耶路撒冷王國不復存在。

鄂圖曼帝國時期

編輯

1833年耶路撒冷地圖

1517年,鄂圖曼帝國占領耶路撒冷,他們控制該城市直到20世紀[48],這時耶路撒冷重新開始繁榮,城牆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內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鄂圖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緩慢的衰退。到18世紀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但已經擁擠不堪。居民開始在城牆外建新城。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城門外建造一幢大樓。首先開始在城外建造的當地居民是猶太人。其他人模仿他們的榜樣開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區。最後,這些居民區不斷擴大,連接到一起,成為新城。

近代

編輯

19世紀初,耶路撒冷只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個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個部分: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猶太人主要住在哭牆上方的山坡上(東南),基督徒主要住在聖墓教堂附近(西北),穆斯林主要住在聖殿山附近(東北),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雖然這個分化並不絕對,英國管理時期(1917年至1948年)將城市分為四個區的基礎。各大宗教內部又包括許多教派,比如聖墓教堂同時歸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及教會和衣索比亞教會使用,各教派之間互相衝突,以至於聖壇的鑰匙要交給一個中立的伊斯蘭教阿拉伯家族保管。

19世紀,耶路撒冷發生一些對這座城市產生長期影響的變化,它們的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阿拉伯人與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爭執的根本。首先是從沙皇俄國、東歐和中東,不斷有猶太人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這裡,這改變城市內的人口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極端正統派的猶太人,其中有一些是老人,他們回到這裡,準備死後安葬在橄欖山上;另一些是年輕的學生,他們隨同家庭到這裡來,等待救世主的來臨。與此同時,趁著鄂圖曼帝國的衰落,歐洲殖民國家開始將它們的影響伸向耶路撒冷。這也是一個基督教復甦的時期,許多基督教派派傳教士來到耶路撒冷,試圖轉變當地穆斯林和猶太人的信仰,他們相信這可以加速耶穌再次降臨人間。最後,歐洲殖民主義與宗教熱誠也引起考古學家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地區,尤其是對耶路撒冷發生興趣。一些考古隊做了一些很引人矚目的發現,這就更加引起人們對耶路撒冷的興趣。

耶路撒冷老城天際線

英國託管時期(1917年-1948年)

編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7年,英軍中東總司令艾倫比將軍向土耳其發動總攻,取得耶路撒冷戰役的勝利,占領該城[50]。當1917年12月11日英軍占領耶路撒冷時,新城已經形成一片錯綜複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在英國統治下,這個發展繼續下去,最後,老城區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的,來保護城市原貌。

1922年國際聯盟批准貝爾福宣言,委託英國託管此地,巴勒斯坦從此成為一個正式的名稱。後來為人們熟知的巴勒斯坦人,在這個時期和以前包括了當地所有民族:阿拉伯人、猶太人、撒瑪利亞人、鄂圖曼人等等。英國並幫助在該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家[51]。託管時期該市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花園郊區[52][53],並且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希伯來大學創建於1925年[54]。

約旦/以色列分治時期(1948年-1967年)

編輯

所羅門宮,以色列最高拉比院所在地

以色列國家圖書館

耶路撒冷國際會議中心

耶路撒冷電影資料館,存檔以色列電影

以色列廣播局

以色列之聲,以色列廣播局的廣播電台

隨著猶太移民的增加,他們和阿拉伯人的衝突也逐漸升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9年,英國公布巴勒斯坦白皮書停止猶太人的移民,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準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占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高度自治。但是到戰後,由於從德國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猶太人偷渡來到巴勒斯坦的壓力增加,英國既無法妥善處理阿以矛盾,而拒絕接受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又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同時猶太人針對英國的暴力活動迅速升級,於是,在1947年2月15日,英國被迫宣布把巴勒斯坦問題轉交聯合國處理。在進行調查以後,11月29日的聯合國大會辯論巴勒斯坦問題,以33票對13票通過分立建國方案,對於耶路撒冷,則計劃成立一個聯合國管理下的特別國際政權,即不屬於猶太人國家也不屬於阿拉伯人國家的一部分[55],不過這個計劃從未實現。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時,第一次以阿戰爭爆發,戰爭結束時,耶路撒冷西部被新成立的以色列國占領,而東耶路撒冷(包括老城和西岸)被約旦佔領。除英國和巴基斯坦外,其他國家都沒有承認約旦對耶路撒冷東部和西岸的占領。1949年,以色列和約旦簽訂停戰協定,劃定的停火線穿過耶路撒冷的市中心。此後直到1967年,東西耶路撒冷分別屬於約旦和以色列。1950年,以色列定都西耶路撒冷。同年,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地區被正式合併入約旦王國,許多阿拉伯人持有約旦國護照,並保留至今。

1967年,六日戰爭之後

編輯

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東部,立刻開始將整個城市歸入以色列控制。它占領了6.4平方公里的原約旦的耶路撒冷和64平方公里的西岸並將這塊地方改名為「東耶路撒冷」。被占領地區的居民假如自願放棄他們的約旦國籍的話可以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這個待遇,但是為以色列國的合法永久居民。戰後以色列又允許投降的約旦人回到耶路撒冷,管理聖殿山的清真寺,但周圍有武裝的以色列軍警維持治安。

1980年以色列國會制定《基本法: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確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且不可分割的首都」[56],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東耶路撒冷將成為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57][58]。


抖音世界杯精彩节目《宏哥侃球》圆满收官 ,12期节目累计观看人次超2.8亿
iOS17.2手记怎么用 iOS17.2手记使用方法【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