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尚武民族”吗?了解一下大唐就够了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肃宗李亨为了收复长安,派遣郭子仪统领15万汉胡兵马自凤翔出发,向长安挺进。与此同时,为了保住长安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叛军也派出了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10万大军,准备迎战。两军在香积寺附近展开了正面对决。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通常在损失达到一成时就开始动摇,超过三成便会立即溃败。然而,香积寺之战双方的损失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唐军损失超过50%,叛军超过60%,但双方依旧拼命厮杀。这场战役最终以郭子仪投放回纥骑兵的决胜一击而告终,叛军全面溃败。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充分展示了唐军及其叛军所继承的尚武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纯攻击型汉人王朝,与其他朝代纷纷依赖修建长城不同,唐朝却认为长城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对于唐人来说,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景龙二年(708年),唐将张仁愿在黄河北岸大破突厥后,提议在此筑城,便于防守和反攻。但朝廷反对,认为有城池会使士兵失去拼命进取的精神,防守心重。这种观点最终让张仁愿只修了一个没有任何防御设施的营地,要求部队必须进行野战。这座城池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唐受降三城。

展开全文

自先秦时期开始,各中原王朝几乎都修建了长城,包括汉朝在内。只有唐朝不仅不修长城,甚至连基本的城池都不愿修理。唐人的尚武精神,使他们认为进攻敌境是最优的防守策略。唐中宗李显在张仁愿提议修筑防御城时,召集大臣讨论,不少人认为与其落入敌人手中,不如不修。当时张仁愿更明确表示,筑城只是为了驻扎和储备,驻军必须出战,不准死守。

荒野的战斗精神不仅仅限于军事将领。唐太宗李世民以其雄心壮志展现了这种精神。他以少击多、在多个战役中险中取胜。平定西秦之战时,李世民几乎被击败,却卷土重来再战;在打窦建德时,李世民用3500骑兵主动进攻十余万大军,展示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勇气。唐朝开国后,李世民的影响远超其父李渊,他的进攻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唐军,让其成为一支恐怖的战斗力量。

从高原到周边的夷族,唐朝周边的所有敌对势力在其强大攻击力下无一幸免。唐军无所畏惧、只讲进攻,通过侵略达成一个又一个胜利。相比其他奢华盛唐的外战,香积寺的内战更凸显唐人的武德气质。面对20万契丹骑兵的长安雪夜,只有200人马的苏定方竟成功破敌,这种骁勇和对战斗的执著在唐人身上展现无疑。

为了维护这种尚武精神,唐代将领们所使用的武器也反映了他们的战斗哲学,如陌刀、马槊等,这些在唐之后快速消失。而陌刀更是以其重达几十斤的特性,成为唐军专属的杀戮武器,展示了唐军士兵的超级勇武。

唐代尚武精神的极致体现,使得后世宋、明等朝代不得不以文化和素养抑制过于盛行的武风。北宋初年即拆毁大部分长城,推崇“崇文抑武”,反对过度的军事侵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唐尚武精神的消逝,它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辉煌的战斗事迹,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标志。

雍熙三年(986年),瀛洲战败,宋军以绝对人数优势却无法取胜契丹,战后主将反而得到升迁。这种局面与唐朝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观点上的探讨还是实际的策略实施,唐人的尚武思想至始至终贯穿其军事活动。

惟其如此,我国历史上唯一的纯攻击型汉人王朝,用一个又一个并非防守的城池、一位又一位进取无畏的将领,构建了一个“不野战就不舒服斯基”的伟大帝国。#视界频道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灵魂剥离 (Soul stratification) - 生于混沌 (Born in Chaos) - MC百科
新浪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