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稜。”
这次发现除了文字记载,更有实物对应,在发现的七件秘色瓷中就有两件特殊的品种。
法门寺出土
这两件器物的背面采用平脱金银的工艺,这是一种金属包边镶嵌和髹漆相结合手法。由此我们可以有一个初步的理解,银稜应该就是形容经过金属银镶嵌或者是包边的瓷器。根据金属材质和装饰方式的不同亦有金稜、金装、金釦、银釦等称呼,但大抵是以包边为基础的。那么,我们今天的问题就来了。
“古代的瓷器为什么要包边呢?”
说到包边的瓷器,大家都太熟悉了。我们前面整理的宋瓷琅琊榜,宋瓷成交价排名前十的器物中,有六件都是包口的,其中包括几件定窑的盘钵,南官的菊瓣盘,玉津园的纸锥瓶。那么这些属于“当时”的银稜瓷器嘛?
宋瓷琅琊榜第二名
成交价:1.18亿RMB
当然不是。
因为这些瓷器并非是在器物本身所处的年代进行包边,而是后世加工的,有一些包边有年份,但并非真正意义上“银稜瓷器”。那么古代的包边瓷器到底是什么原貌呢?我们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和实物去推测一下瓷器包边的缘由,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大抵有这么几种推测:
观点一
弥补覆烧工艺的缺陷
这个观点主要涉及宋代几个采用覆烧的主流窑口,定窑、景德镇窑等。宋代时定窑采用了覆烧的工艺,将器物倒扣在匣钵内进行烧造,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产量。
覆烧工艺示意图
但是缺陷在于入窑前要把口沿一圈的釉料刮除,这样就导致烧成后器物的口沿无釉,就是所谓的芒口,使用起来十分不便,但是如果将芒口包边的话,可以完全弥补这个缺陷。所以大家都会认为包口是为了弥补覆烧工艺所产生的工艺缺陷,持有此观点的童鞋的依据是宋代定窑和景德镇窑的出现大量包边器物的实例。
夏港三元村北宋墓出土
这个观点看似合理,但是并不全面,首先,并不是芒口器物都会进行包口,特别是清宫旧藏的那些定窑,都是后世进行包口的,这是后人对于定窑芒口的一种想当然的做法,对于一件珍贵的古物,不惜以金银包边,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那个年代的人就不一样了,瓷器本就是相对廉价的商品,而金银铜都属于贵金属,用高成本的金属去弥补低成本的瓷器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
另有一处文献记载可以作为辅助证据,南宋叶置《坦斋笔衡》: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
此处有芒不堪用现在存在争议,有多种解读,一种是指白瓷的光芒,一种就是指定窑的芒口了。如果指的是芒口的话,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定窑普遍都是不包口的。当然文献记载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只能作为辅助的佐证。
更直接的证据就是实物资料了,稍早一些的水邱氏墓出土的一套带有“新官”款的白釉杯托,不仅仅是口部包口,连底足也有包口。
水邱氏墓出土
定州净众院塔基出土的莲瓣纹净瓶,瓶底也进行了包口。
定州净众院塔基
江苏扬州西湖乡工地墓出土的一件越窑执壶流处有包口,柄和盖子也用金属连接。
江苏扬州西湖乡工地墓出土
另外,目前所发现出土的金属釦瓷器中,定窑景德镇等覆烧窑口仅仅是一部分,更有其他窑口以其他方式烧造的器物口沿也出现包边的情况。在新安号沉船中出水的建盏口沿就有当时的包边,这里发现的建盏数量较少,应该并不是出口的商品,为船员的日用器的可能性更大。
新安号沉船出水包口建盏
另外戴维德基金所藏一件越窑海水摩羯纹碗,口沿也有一圈包口。越窑主要以支钉烧造,口沿是满釉的。
一些绞胎的器皿,口沿也有包银。
江苏镇江出土
还有大量类似例子就不一一赘述了。显然,包口并不是芒口的专利,不是专门为了芒口器皿服务,这个观点是基本可以排除的。
观点二
为了修补破损的口沿
那么这些非覆烧的器皿为什么要包边呢?是不是口部有破损,包边只是作为一种修复手段呢?杭州建筑工地出土的一些宋代瓷片中我们偶尔能看到一些在破损位置包边的瓷片,在绍兴廖家桥一个宋代水井中出土过一个影青的碗,有老残,在破损部位也有铜皮镶边。
绍兴廖家桥宋墓出土
那么包边是为了修补破损的口沿嘛?可是我们所见的绝大部分老包边的器物口沿是并无破损的。
内蒙古出土蛋壳钵
湖北麻城出土
肉庄藏品
上述几例为出土的和我们自藏的老包口器物,口沿残留包口痕迹,但脱落严重,露出完整无缺的口沿。由此可见,包边也作为一种修复的方式,但是并不主流。
观点三
土豪金,尽显奢华
掩盖烧造缺陷不合理,修复残缺非主流,我们似乎只能把包边往审美方向靠了。那么,金扣银扣是否就是当时高贵的象征呢?我们上面的提到的定州净众院的净瓶还有法门寺银稜碗那都是非常高级的存在了,那么他们只是孤例嘛?
还是有一些其他的高级墓葬也出了金银釦瓷器,比如水邱氏墓出土的几件扣器就十分高级。水邱氏是吴越国国王钱繆的母亲。
水邱氏墓出土
水邱氏墓出土
包边的瓷器似乎在吴越国备受推崇,是一项引以为傲的技术,曾经多次记载进贡,宋会要记载:
(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俶进银五万两......瓷器五万事,金釦瓷器百五十事…
这里描述了吴越国钱俶进贡的清单,进贡瓷器五万件,而金釦瓷器却仅仅只有百五十件,从这个千倍的比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当的金釦瓷器是比较贵重之物。
静志寺塔基出土
我们从历史角度看,这些包边瓷器的产生是有成因的,这都源于古代贵族阶层对于金银器的热切追求,认为黄金饮食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这种审美倾向在唐代发展至一个高峰期,奢侈之风大盛,最后不得不颁布禁令。这就促使了其他材质仿金银器皿的出现,尤其是瓷器,我们现在看到的瓷器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以找到金银器原型的,如果说瓷器仅仅是做到了形似,那么金银釦瓷器就是把金属材质也融入进去,成为完全的“奢侈品替代品”。唐代的贵金属包边瓷器还略显贵重,而到了宋代,瓷器包边就完全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风尚了。
交易市场的包边器皿
就交易市场而言,英国古董商DAVID展销过的几件釦器值得我们关注,其中有一件白釉瓷枕,瓷胎,也上了釉,但是所枕面都以錾刻的银面包裹。
David旧藏
另外有一件定窑执壶,流和口都包银,我们曾经拜访过他,也见到了这件器物的实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件执壶的包银部分是可以拆卸的,银下的瓷器完好,并没有任何破损。
David旧藏
另外在《青白瓷精品鉴赏》中收录的一件私人所藏的影青渣斗整个斗面也曾全部包银。前段时间麦先生在北京的展览中也有一件类似的,所带银皮比较难得。
《青白瓷精品鉴赏》收录
我们也曾经买到过很多包口的实物,借以佐证我们的观点。
13年秘色展览展品
这件器物就是金釦瓷器,实际上所谓的金釦大部分都是银鎏金的,纯金的鲜见。
12年茶具展览展品
金属包口脱落,口沿并无缺损。
肉庄拍卖群拍品
同样,所包口沿本就是完好无损的。
肉庄拍卖群拍品
看到这里,关于包边的问题其实已经相对明朗了。釦器从唐代奢靡之风影响下起到部分替代金银的作用,又到宋代时形成一种上至权贵下至平民都认可的流行符号。所以瓷器为什么要包边呢?
喜欢,有钱,任性
参考文献
1、谢明良,《陶瓷手记》,石头出版社
2、江松,《关于水邱氏墓金银釦白瓷的一些看法》,上海博物馆
肉庄私房话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DNF风林火山:从下水道到输出王者之路
[皮肤评分]狂战士奥拉夫,八款皮